欢迎访问中电源云学院-电源系统工程师的摇篮! 今天是2024年9月13日 星期五
||
返回电源产业网
||
收藏网页
||
设为首页
登录
|
注册
首页
通知资讯
课程中心
模拟测试
正式考试
证书查询
专家讲师
关于我们
移动学习
手机扫描二维码
通知公告
政策文件
培训动态
颁证学员
工业和信息化职业能力证书培训
电源系统工程师培训
知识产权专项培训
限时优惠课程套餐
蓄电池储能电源系统工程师(一学双证)
数据中心运营与维护电源系统工程师(一学双证)
蓄电池储能电源系统
动力电池管理与维护
储能电源系统专业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管理与维护
国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内审员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公益讲堂
测试练习提示
在线测试练习中心
正式考试须知
科目考试中心
国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内审员
工业和信息化职业能力证书
电源系统工程师证书
我要申请成为讲师
专家讲师简介
帮助文件
联系我们
平台简介
账号登录
一月内免登录
忘记密码
注 册
QQ
微信
热门课程
更多课程
蓄电池储能电源系统工程师培训考试(一学双证)
主讲:培训中心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20年6月联合印发《工业通信业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工信厅联人函〔2020〕130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作为推动工业和信息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坚持产业、人才发展深度融合,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职业,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网络和数据安全、智能制造等重点. 《高精尖产业职业技能提升电源系统工程师培训》是列入该计划的项目之一,将全面启动在行业内开展相关职业能力培训工作。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颁发相关职业能力证书。 1、课程背景: 新型蓄电池储能产业是节能与新能源产业的战略重点之一,但相关技术人才缺乏。为了加快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促进我国新型储能电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按照《北京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战略部署,依据《北京市十大高精尖产业登记指导目录(2018年版)》围绕首都十大高精尖产业,北京电源行业协会将围绕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立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需求导向、结果导向,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全面落实培训信息公开化、培训项目目录化、培训评价即时化、培训资源集成化、资金使用有效化的要求,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促进企业、人才和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力争在短时间内,在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科技服务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智能装备、节能环保、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高精尖产业形成新的优势人才群体,为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储能技术是能源、交通、通讯、军工等产业的共性技术。锂离子等新型蓄电池储能设备,是智能电网、光伏发电、风能发电、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低碳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推动电化学(即蓄电池)储能产业发展,对实施节能与新能源国家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随智能电网、光伏风能等新能源,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低碳产业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等高效绿色新型蓄电池(主要包括锂离子蓄电池、新型阀控铅蓄电池、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同时得到快速发展。在国家产业政策和科技项目的重点支持下,我国大容量锂离子蓄电池产业发展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性能已经基本能够满足设备要求,虽然制造成本仍高于阀控铅酸蓄电池,但从全生命周期经济性考虑,已经显著优于阀控铅酸蓄电池。在便携储能、移动储能及固定储能领域都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从单体蓄电池技术性能、经济性考虑,规模化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的条件已经成熟。 锂离子蓄电池成组应用技术和设备与普通铅酸等传统蓄电池完全不同。由于锂离子蓄电池成组应用技术与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究严重落后,锂离子蓄电池成组后安全性下降、使用寿命缩短,甚至发生电池燃烧、爆炸等恶性事故,已经成为制约锂离子蓄电池储能电源产业发展的瓶颈。 蓄电池储能电源系统主要由电池系统、充电系统和用电控制系统组成;是一个涉及多个技术领域和产业领域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储能电源系统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储能电源系统技术人员培训,已经是当前推动锂离子等新型蓄电池储能产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重大课题。 2、培训对象 涉及能源、交通、通讯、工业、国防军工等领域的企事业单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军队从事锂离子蓄电池、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铅蓄电池等新型蓄电池成组应用技术研究、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究,及新型蓄电池储能电源系统技术和产品研究工作的在职技术培训和在校及待就业毕业生就职前专业技术培训。 3、培训方式 第一部分,相关基础知识培训。 主要内容:了解电化学基本概念、电化学电源基本概念,锂离子蓄电池、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和阀控铅蓄电池的结构、特点及电性能;熟悉锂离子、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和阀控铅蓄电池使用维护要求;蓄电池储能电源系统集成相关的电力、电子、自动控制技术知识。 第二部分:蓄电池电源系统技术培训。 主要内容:锂离子蓄电池、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和阀控铅蓄电池成组应用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及产品研究。锂离子等新型蓄电池成组应用和系统集成新技术;依据《锂离子蓄电池总成通用要求》等7项行业基础标准,结合智能电网、通讯电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低速电动车等实际需求,讲解蓄电池储能模块和储能电源系统的组成、充电设备的通用要求、放电系统的通用要求、接口和通讯协议等。 第三部分:考核阶段。 采用网上考试的方式。 通过以上三阶段学习,对顺利完成结业考核的,颁发相关资质证书。未通过考核的,提供一次免费复训。 4、培训的性质和任务 (1)培训性质: 本培训是依据《北京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共同组织实施信息技术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的安排,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具体领导下,启动的长期电源系统工程师培训体系项目,面对能源、交通、通讯等产业中蓄电池储能电源系统工程师在职技术培训和在校及待就业毕业生就职前专业技术培训。 (2)主要任务: 本培训课程以系统学习普通铅蓄电池、阀控铅蓄电池、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锰酸锂蓄电池和磷酸亚铁锂蓄电池等储能用蓄电池的相关知识及其成组应用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结合风能和光伏发电、智能电网、通讯电源、电动车及电动汽车等节能与新能源产业对蓄电池储能电源系统的要求,依据《锂离子蓄电池总成通用要求》等7项行业基础标准,系统讲解锂离子等新型蓄电池(阀控铅蓄电池、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锰酸锂蓄电池、磷酸亚铁锂蓄电池)储能电源系统的要求、组成、关键零部件及产品研究。 具体任务是使参训人员: (1) 熟悉锂离子等新型蓄电池的特性和成组应用技术; (2) 熟悉锂离子等新型蓄电池储能电源系统集成技术、关键零部件和产品研究; (4) 熟悉锂离子等新型蓄电池对充电的要求,充电控制技术和设备研究; (5) 熟悉锂离子等新型蓄电池对放电的要求,放电控制技术和设备研究; (6) 熟悉锂离子等新型蓄电池维护管理技术和典型设备。 (7) 熟悉风能、光伏、智能电网、通信电源、电动车、电动汽车等典型储能电源系统的研究。 (8)了解锂离子等新型蓄电池储能电源系统行业基础标准、接口和通讯协议。 5、培训方法 培训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在职培训。培训对象为能源、交通、通讯、工业等领域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军工、军队,已经具有相关基础知识的从事铅蓄电池、镍系蓄电池、锂锂子蓄电池应用、管理及成组应用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储能设备研究的在职工程技术人员及技术管理人员,及准备从事上述工作的人员,以技术提升及为企事业单位培训紧缺技术人员、提升高精尖产业技能和管理人员为主要目的。 第二类:为在校和待就业大专学毕业生专业职能技术培训。培训的目的是系统学习铅蓄电池、镍系和锂离子蓄电池成组应用和系统集成相关基础知识,和蓄电池电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研究基本技能培训,拓展就业空间。 培训采用函授教学和面授相结合。相关基础知识课程采用函授、网上教学的方法。蓄电池储能电源系统技术(成组应用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关键零部件和产品开发,接口和通讯协议等)课程,采用集中面授的方法培训。 6、证书发放(一次学习获得双证) 1、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颁发职业能力等级证书。 2、由电源行业培训机构颁发“电源系统工程师证书”(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批准)。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批准并启动长期电源系统工程师系列培训工程项目计划) 考试形式: 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简述题(注意:简述题为专家老师人工阅卷记入考分数)。 考试主要内容: 1、概述储能设备的分类与蓄电池储能电源系统; 2、新型蓄电池储能电源系统及主要工艺设备; 3、锂离子等新型蓄电池成组技术; 4、锂离子等新型蓄电池储能电源系统接口和通讯协议; 5、锂离子等新型蓄电池与储能电源系统相关标准; 6、BMS蓄电池管理系统维护应用及技术; 7、锂离子等新型蓄电池维护管理技术和典型设备; 温馨提示: 1、“模拟考试”——进入考试前,你可以进入“模拟测试”频道,点击“参加测试“按钮,可进入“模拟考试”,并且可以多次测试,可在'"个人管理中心"中点击”学习回顾“进行查看测试结果。 2、”错题回顾“——你可以在'"个人管理中心"中点击”错题回顾“进行查看错误试题及正确答案。 3、“正式考试”——当你进入“正式考试系统”频道,将进行正式考试时,只能考试一次,提交后,报出成绩,且不能重复考试。特别注意:如果中途退出及关闭页面,将不能中断考试,考试时间不间断,可在考试时间内进行重新进入考试,直至到交卷时间,自动交卷,报出成绩,请慎重操作。 4、“学籍证明“——在'"个人管理中心"中点击”学习回顾“进行,在”学习记录“频道里,可以直接进行点击”打印“按钮,获得你个人的”学员专业课程证明“。(请按照相关项目填妥相关栏目信息,将有助于提高证明的信誉度)。 5、特别提示 —— 注意:如果你需要获得相应证书,必须在“完成/成绩”栏目下显示视频课程为”100%/合格“的视频课程。否则将不能获得相应证书。 6、如果你还需了解本培训平台的其他帮助,可点击帮助频道,进行了解。或电话咨询。 电话(时间:9:00-18:00时): 市场合作:010 - 63531554 技术支持:010 -83520995、13021232082(24小时) 客服咨询:010 -83526510 培训证书样式: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职业能力证书 电源系统工程师证书
动力电池管理与维护
主讲:方英民
中国电动化公交车推广应用从 2009 年开始至今已经整整 10 年了。到 2020 年,全国一线、二线城市公交车达到30万辆,基本上可以实现全电动化。这说明中国纯电动公交车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顶级水平。 前期出现过多起电动公交车自燃事件,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如今城市电动公交的安全性得到明显改善。但随着城市电动公交的普及,一些电动汽车动力衰减速度太快的问题日渐突出。公交车企业感觉到动力电池厂家的所谓“产品质量保证 8年”的承诺难以兑现:由于动力电池行业加速洗牌,原来配套的动力电池厂退出,无法找到;而让整车厂对公交企业负责也是困难重重。 以下将介绍公交车动力电池一致性维护技术。如果公交企业利用该技术对动力电池进行规范性的日常维护,则大多数公交车动力电池运行 8 年是完全可能的,从而可以减少一些电池方面的焦虑。 解决新能源汽车的维保问题,以及技术新突破势在必行,并已引起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度重视。 经过多年研究和开发,国内新推出了“锂动力电池组维护仪”产品,经过电池厂及PACK厂两年多的试用反响良好。 锂电池组维护仪主要应用于城市电动公交、电动乘用车、电动物流车等用锂动力电池提供电力的领域。专业的养护让电池组更健康成为业界锂电池应用的新理念。 锂电池组维护策略的推出既解决了以往采用BMS嫁接两种均衡策略的弊端,又真正解决了PACK早衰及新能源汽车趴窝的难题,大大减少了电动车的安全隐患,是对新能源汽车行业产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做出的一大贡献。 维护仪作为终端产品,其业务增值在于维护服务业务的开展,通过植入大数据及云计算的网络平台,应该能发掘出万亿级的大市场,势必对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值得在行业内广泛推广。 新能源汽车有了电池组维护这一有力保障,人们所期待的新能源汽车的春天应该不远了。
国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内审员培训
主讲:培训中心
温馨提示:没有视频内容的课程,为阅读性文章学习内容,请点击【学习内容】阅读后,直接进入下一课程,不记课时。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起草制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颁布,于2013年3月1日起实施。是我国首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国家标准。 2015年6月由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国防科工局、总装备部联合制定《关于全面推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的指导意见》指出,积极推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与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的衔接。鼓励引导认证企业申报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等项目,申报国家技术发明奖、中国专利金奖评选等奖项。 为了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发挥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引导作用,指导和帮助企业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由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电能系统分会、北京电源行业协会、北京纺织工程学会主办,中规(北京)认证有限公司协办,共同启动行业性“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内审员培训”工作。 该项培训工作将由中电源云学院具体负责独立组织实施,凡参加此项培训并通过考核的人员可获得行业颁发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内审员”证书。 该证书将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可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贯标认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内审员”电子证书将统一通过中电源云学院(http://www.cpsa.org.cn)“中国电源行业电子证书查询系统”查询,该系统是我国电源行业权威的行业性电子证书服务平台,可实现在线电子证书打印、保存、下载等功能,以便于企事业用人单位和个人查询与使用。 特别说明: 本课程为“线上报名取证,线下专家辅导答疑”方式开展培训工作。(线上培训课程视频内容,为框架示意学习课程课时,仅作为学员完成线上报名、完成课时、线上考试、获得电子证书的培训程序。所学习的具体课程内容,将以线下专家辅导答疑面授时发布课程内容为准,专家辅导面授时间、地点,费用,另行通知。) 主要学习流程为: 1、线上报名取证:线上报名(获得学员身份)——线上学习(获得学习课时,可打印学习证明)——考试合格(可先模拟测试再进入正式考试)——机构颁发《国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内审员》电子证书(可下载打印),若需要纸质证书,可缴纳工本费、快递费用120元,获得证书正本。 2、线下专家辅导答疑:统一通知(获得证书的学员)——专家辅导(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家)——授课专家颁发《国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内审员》证书(纸质证书)。此项可自愿报名参加面授学习培训。 3、凡获得《国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内审员》(包括电子证书)学员,可直接获得北京电源行业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颁发的《企业人民调解信息员》证书(电子证书),依申请可获得纸质证书,持证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参与行业组织的案件调解、培训服务、信息报送等相关工作。
第一章 储能基础知识概述
主讲:孙京伟
储能技术,是通过机械、电磁或电化学电极过程等方法,将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再通过机械的、电磁的、电化学的方法转变为电能,为用电设备提供电能的技术。 以下讨论的储能技术和储能设备,特指采用蓄电池为储能媒体的储能技术和储能设备。 储能设备在能源、交通、通讯、工业、军工等国民经济各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储能技术和储能产业,是涉及国民经济相关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和通用基础产业。 储能设备随用途不同,在功能要求、技术要求、功率和能量大小、能量密度等方面存在很大区别。最小的储能装置仅几毫瓦,最大的储能系统可达到数百,甚至数百兆瓦。 简单的储能装置仅由一只蓄电池组成,最复杂的储能系统可达由几十万只蓄电池电池组成。 铅系蓄电池在一定时期内仍将是非新能源领域蓄电池储能产品的主流产品。由于存在严重的铅污染和酸污染,必将随高性能绿色新型蓄电池的技术和产业发展,逐步被替代。 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除高功率应用领域仍具有明显优势外,已经处于明显萎缩态势。 钠硫电池、液流电池和锂离子蓄电池,是当前新型蓄电池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热点。 从性能、技术成熟度和适用范围考虑: 钠硫电池、液流电池和锂离子蓄电池仍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化示范性应用的条件仍不成熟,产业化的前景仍有待研究和证实。 与钠硫电池、液流电池比,锂离子蓄电池的技术成熟度和产业化基础明显处于优势地位。锂离子蓄电池是当前最距商业化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条件的新型蓄电池。 当前的主要问题是,锂离子等新型蓄电池成组应用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产品研究严重滞后于蓄电池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制约锂离子蓄电池产业发展的关键,也引向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节能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加快锂离子等新型蓄电池成组应用技术和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学习章节: 第一章 储能基础知识概 8 1.1、机械储能 9 1.1.1 抽水储能电站 9 1.1.2飞轮储能 9 1.1.3 压缩空气储能 9 1.2电磁储能 10 1.2.1电感储能 10 1.2.2 超导储能 10 1.2.3电容储能 10 1.2.4 超级电容储能 10 1.3电化学储能 10 1.3.1 铅蓄电池 11 1.3.2 阀控铅蓄电池 11 1.3.3 镉镍蓄电池 11 1.3.5锂离子蓄电池 12 1.3.6钠硫电池 12 1.3.7液流电池 13 1.3.8 蓄电池储能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展望 14
数据云中心绿色供配电系统规划设计选型与运维
主讲:王其英
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IT技术得到了迅猛地发展,作为站在前沿阵地的供电系统也要和时代同步与时俱进。但在这些基础设施的规划与设计中有不少地方总是不如人意,纰漏百出,造成损失者不在少数。究其原因还是一个基本概念不清问题,大概归纳了一下,对供电系统的认识有十大误区: 一、认为UPS有两个功率因数:一个输入功率因数和一个“输出功率因数” ; 二、当“输出功率因数” 1时认为UPS输出能力还是永恒的:即不论是任何性质的负载。即“输出功率因数” =0.8时100kVA容量的UPS在任何性质的负载下都能为负载提供80kW的有功功率; 三、认为UPS的输入功率因数为1时就可以配1:1的前置后备发电机; 四、认为UPS的输出变压器能抗干扰,有隔离干扰作用:所以在几十年没有使用变压器的列头柜中现在竟装入了变压器,甚至还放入了第三级防雷器; 五、认为UPS的输出电压在正常供电情况下是稳频的,以致用户和供销商之间争论不休,甚至用户提出要输出电压稳频的UPS产品; 六、认为UPS输出的无功功率无用,使得不少地方UPS装机后过载现象频出,甚至无法正常运行,不得不重新购买; 七、认为UPS是带容性负载的,带感性负载是它的特点。这一颠倒黑白的认识误导不少人,直到现在好多人还蒙在鼓里而不敢带空调机之类的感性负载。 八、认为以往的计算机是容性负载,认为容性负载是非线性的。这种认识导致了配置负载时的错误,造成损失,更有甚者,有的“标准”也有这样的认识; 九、认为谐波失真可以代表功率因数,以致于在有的专门“标准”中将这一重要指标删掉。在成用户选型时的困难; 十、认为UPS输出端的零地电压干扰负载。这又是误导了一大批人的错误概念,由于它的误导在供电系统规划、设计和运行中造成了不少损失。甚至有的 “标准”制定者还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写入其中。现在又有了新的说法:说什么零地电压小于1V的指标是为了鉴别接地好不好而制定的。这又是一个误区,因为根据我国的供电制度,零线和地线在变电站就同时同一点接地,在这一点零地电压当然小于1V,难道在几十米甚至百米之外的机房零地电压大于1V就是接地不好吗?关键是有些先生不明白了零地电压是什么,这可能是由于不懂电路所致,对这个问题本书做了重点讨论,实际上就是一层窗户纸,将其捅破就迎刃而解了。 本课程对以上这些误区将逐一进行讨论,并给出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以实例进行详细讨论。当然还有一个更大的误区正在逐渐纠正中。这个更大的误区就是高频机UPS和工频机UPS供电系统的选用上。由于习惯势力和惰性的关系,不少用户还在这两种供电系统中犹豫不决,这一方面来自工频机UPS生产厂家的宣传,另一方面也来自某些用户的“经验”和轻信。实际上高频机和模块化UPS供电系统无疑是今后数据中心电源的主流设备,它不但符合我国的国策,而且也是克服了工频机UPS所无法解决的本身的一切缺欠。现在工频机UPS唯一的一个宣传阵地就是拿变压器来说事了。实际上拿变压器作挡箭牌是软弱无力的,原因是它没有厂家所说的那些不着边际的功能,这在本课程中将详细讨论。 作为供电系统负载的制冷系统和照明系统本书也有涉猎。从制冷系统的基本概念到系统结构,风路类型,从风冷到水冷,从自然冷却到冷热电三联供,本书都有实例和说明。 在供电系统运行中,运维才是长期的。但在规划、设计和选型中如果概念不清就会给后来的运维工作带来很多麻烦。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当机器出厂后有70%以上的故障是人为地,本书对人为故障的类型进行了说明。 为了使运维人员对故障分析有一个清楚地了解和分析,在这里尽可能详尽地将过程说得详细一些,以便开阔读者的思路。
第1章. 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技术
主讲:张广明
第1章、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技术 第一部分:信息资源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重点:介绍信息工程理论方法的引进。信息工程方法论(IEM)是詹姆斯·马丁(James Martin)在对世纪80年代创建的关于建立“计算机化企业”的一套理论与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在“以数据为中心”和“数据稳定性”基本原理之上的总体数据规划。 自1986年开始,结合创办管理信息系统(MIS)专业与开发企业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在国内率先引进了这一工程理论方法。在IEM创立的同期,信息资源管理(IRM)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也得到了发展。威廉·德雷尔(William Durell)在研究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方面,有重要的成果。对此,我们也做了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这些是第2章要介绍的。第3章介绍我们在信息系统集成与信息资源网方面的研究成果。总体数据规划,实际上是信息资源规划的主体部分,旨在解决分散信息系统的集成和集成化信息系统建设问题;信息系统集成的实质,是数据的集成,或者说是数据环境的重建,这就导出了对信息资源网的概念和信息资源网建设规划的研讨。这是一个比较广泛的研究领域,核心是信息组织技术。我们通过企业信息化的主体工程讨论了集成化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网的关系,并介绍了进行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的实践经验。 要求:了解建立在“以数据为中心”和“数据稳定性”基本原理之上的总体数据规划 教材和参考书:《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高复先教授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我国信息化专家,信息资源规划的首创者、倡导者和实践者,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信息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数据中心专家顾问团专家)。 内容简介 我国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两类基本问题: 一类是“系统整合”(Integration)问题——有的企业已经开发了企业内部(Intranet),建立了Internet网站,但多年来分散开发或引进的信息系统,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缺乏共享的、网络化的信息资源。如何将企业上网工程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融合起来,使企业内部,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业务伙伴的信 息流畅通(发展到电子商务系统)。 另一类是“系统重建”(Reengineering)问题——新建的企业需要建立新一代信息网络,或者企业原有信息系统陈旧落后需要重建。如何搞好总体规划设计,组织工程实施,避免重走分散开发或软件引进不成功的老路,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从而高起点、高效率地建设高效益的现代企业信息网络。 本书为解决这些问题,总结了作者多年来从事信息系统集成开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提出了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整体解决方案,介绍了信息资源规划的目的、意义、标准规范和技术方法。可供企事业单位信息化、领域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建设的领导。管理人员、信息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使用,也可用于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的培训教材。 目 录 第一部分:信息资源规划的理论 第1章 信息工程概论 1.1 信息工程的产生 1.2 信息工程的基本原理 1.3 主题数据库 1.3.l 四类数据环境 1.3. 2 主题数据库的特征 1.3.3 主题数据库的优越性 1.4 总体数据规划 1.4. 1 总体数据规划的时机 1.4. 2 总体数据规划的组织 1.4. 3 总体数据规划的工作内容和步骤 1.5 总结mis建设的经验教训 1.5. 1 对mis的认识误区 1.5. 2 系统集成误区 1.5.3 总体规划误区 第2章 信息资源管理 2.l 信息资源和信息资源管理 2.l.l 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思想 2. 1.2 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 2.l.3 信息主管的出现 2. 2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 2.2.1 数据元素标准 2. 2.2 信息分类编码标准 2.2. 3 用户视图标准 2.2.4 概念数据库标准 2.2. 5 逻辑数据库标准 2. 3 建立和使用数据字典 2. 3.l 数据字典的基本内容 2.3. 2 通过数据字典进行数据管理 2.3.3 数据字典的使用:新系统与旧系统 2.3.4 数据字典的设置 2. 4 开展数据管理工作 2.4.l 数据管理部门的职责 2.4. 2 数据管理人员职务说明 2.4. 3 面向数据开发方法与数据管理 2. 4. 4 开展数据管理工作的困难和最后的成功 第3章 信息资源网与信息资源规划 3.1 企业信息化的主体工程 3.2 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 3. 2.1 mis的要素与开发方法论 3.2.2 "米歇模型"与mis的集成化特征 3.2.3 现代信息网与mis的网络化特征 3.3 信息资源网(irn) 3.3.l 信息资源网的实质 3.3. 2 信息资源网的意义 3.3.3 信息资源网中的数据库和数据仓库 3.3. 4 信息资源网中的数据分布 3.4 信息资源规划( irp) 3.4. 1 从总体数据规划到信息资源规划 3.4.2 电力企业信息资源规划 3.4. 3 山东海化集团的信息资源规划 第二部分:信息资源规划的技术方法 第4章 irp技术--需求分析 4.1 引言:irp的需求分析 4.2 业务分析与业务模型 4. 2.1 研制职能域模型 4. 2.2 研制业务过程模型 4.2.3 业务活动分析 4.2.4 业务模型的复查与确认 4. 2. 5 业务模型的计算机表示 4.2. 6 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在业务分析中的作用 4. 3 用户视图分析 4. 3.l 用户视图的概念与规范表达 4. 3.2 数据结构规范化 4.3. 3 报表规范化分析实例 4.4 数据元素在用户视图中的分布分析 4.5 数据流分析 4. 5.l 一级数据流程图 4. 5.2 二级数据流程图 4.5.3 数据流的量化分析 第5章 irp技术--系统建模 5.1 引言:系统建模在irp中的地位 5.2 系统建模的目的和主要工作 5.3 系统功能建模 5.3.1 功能模型的概念和表示法 5.3.2 功能建模的分析研究工作 5.3.3 功能建模过程 5.3.4 功能建模的资源与功能模型的运用 5.4 系统数据建模 5.4. 1 数据建模的预备知识 5.4. 2 数据模型的概念和表示法 5.4.3 数据建模方法 5.4.4 数据建模和数据库设计的实例 5. 5 系统体系结构建模 5.5.l 系统体系结构的概念和表示法 5.5.2 c-u矩阵的建立方法 5.5.3 关于系统体系结构模型表达法的说明 5.6 关于系统建模的深入考虑 5. 6.l 关于系统建模的一般思想 5.6. 2 大型mis的系统分析与建模 5. 6.3 价值链一价值流分析在系统建模中的运用 5.6.4 关于系统开发目标与信息资源规划的关系 第6章 信息资源规划工具--irp2000 6.1 信息资源规划工具 irp2000概述 6.1.1 irp2000的适用范围 6.1.2 irp2000的安装和启动 6.1.3 irp2000的系统功能 6.2 高层构思的记录 6.2.1 企业一系统目标 6.2.2 价值流 6. 2.3 应用系统 6. 3 支持业务功能分析 6.3.l 职能域/外单位 6.3.2 业务模型 6.3.3 业务过程定序 6.3. 4 业务模型的打印 6. 4 支持业务数据分析 6.4.l 用户视图 6. 4.2 数据元素/项 6.4. 3 数据元素/项在用户视图中的分布 6.4.4 数据流 6. 5 系统功能建模的交互操作 6. 5.l 业务模型~功能模型 6. 5.2 功能模型 6.5.3 功能模块定序 6.5.4 功能模型的打印 6. 6 系统数据建模的交互操作 6.6.l 主题数据库 6. 6.2 基本表 6. 6.3 全域数据模型 6. 6.4 子系统数据模型 6.6.5 数据元素查询 6.6.6 数据元素分布 6.7 系统体系结构建模的交互操作 6.7.1 存取关系 6.7. 2 子系统c-u阵 6. 7.3 全域c-u阵 6.8 irp2000系统元库管理 6. 8.l 修改口令 6. 8.2 初始化 6.8. 3 升版管理 6.8.4 数据备份 6. 8.5 数据恢复 6. 8.6 数据合成 6.8.7 分解发布 6.8.8 冗余数据项处理 6.8.9 同义数据项处理 6. 9 信息资源管理工具ira2000简介 第三部分:企业信息化工程整体解决方案 第7章 基于irp的企业信息化工程整体解决方案 7.1 引言:irp是cis的基石 7.2 企业信息化工程整体解决方案的背景与目标 7. 3 方法论框架与总体策略 7.4 企业信息资源规划解决方案 7.5 企业集成化信息系统建设方案 7.5.l 应用系统项目类型 7.5. 2 计算机网络工程实施要点 7.5.3 数据库工程实施要点 7.5.4 应用软件工程实施要点 7.5.5 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分期实施 7.6 企业信息化工程的软件支持系统 7.7 从管理咨询到信息系统集成 附录一:信息资源规划词汇(中文一英文) 附录二:信息资源规划词汇(英文一中文) 参考文献
第2-6章 化学电源基础知识
主讲:岳锌
第2章 化学电源基础知识 1、电化学基本概念 内容:熟悉电化的基本概念。 重点和要求: 掌握导体、电解质溶液、电池的电动势、电极电势、法拉第定律及其应用、电极过程的基本概念。 教材和参考书:《蓄电池手册》(朱松然主编 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第1章 “电化学基本概念”。 2、电化学电源的基本概念 内容:熟悉化学电源的基本概念。 重点和要求: 了解化学电源的特点、化电源的基本组成、分类;熟悉多孔电极的特点及多孔电极行为;熟悉蓄电池的特性、使用和维护。 教材和参考书:《蓄电池手册》(朱松然主编 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第2章 “电化电源的本概念”第1节、2节、3节、4节、5节。 第3章、 铅酸蓄电池 内容:铅蓄电池的结构和电特性。 重点和要求:了解铅酸蓄电池的结构和电特性,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活性物质及充放电机理。 教材和参考书:《蓄电池手册》(朱松然主编 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第3章 “铅蓄电池的一般结构和电特性”,第5章,正极活性物质,第6章,负极活性物质。 第4章、阀控铅蓄电池 内容:阀控铅蓄电池的结构和电特性。 重点和要求:了解阀控铅蓄电池的结构和电特性,特别是氧循环的基本原理,氧复合效率表达式及测定方法。 教材和参考书:《蓄电池手册》(朱松然主编 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第10章 “阀控式密封铅蓄电池”,第1节、第2节、第3节。 第5章、碱性蓄电池 内容:碱性蓄电池的结构和电特性。 重点和要求:了解碱性蓄电池,主要是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的结构、电特性和分类。 教材和参考书:《蓄电池手册》(朱松然主编 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第13章 “碱性蓄电池概论” 第6章,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 教材和参考书:待定
蓄电池储能电源系统
主讲:其鲁
目 录 1 序 言 5 蓄电池储能电源系统 8 第1章 、概 述 8 1.1、机械储能 9 1.1.1 抽水储能电站 9 1.1.2飞轮储能 9 1.1.3 压缩空气储能 9 1.2电磁储能 10 1.2.1电感储能 10 1.2.2 超导储能 10 1.2.3电容储能 10 1.2.4 超级电容储能 10 1.3电化学储能 10 1.3.1 铅蓄电池 11 1.3.2 阀控铅蓄电池 11 1.3.3 镉镍蓄电池 11 1.3.5锂离子蓄电池 12 1.3.6钠硫电池 12 1.3.7液流电池 13 1.3.8 蓄电池储能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展望 14 第2章 、蓄电池成组应用技术 15 2.1 概述 15 2.1.1蓄电池应用技术 15 2.1.2 蓄电池成组应用技术 15 2.1.3 成组应用技术研究的目的 17 2.1.4成组应用技术研究的方法 17 2.1.5 成组应用技术研究的内容 17 2.1.6成组应用技术研究的目标 18 2.2 蓄电池的充电特性曲线和分类 18 2.2.1 稳压型充电特性曲线 18 2.2.2 负电压增量(-V△)型充电特征曲线 19 2.2.3 正电压增量(+V△)型充电特性曲线 20 2.3 铅蓄电池对充电和放电的基本要求 20 2.3.1 铅蓄电池对充电的要求 21 2.3.2 铅蓄电池对放电的基本要求 25 2.4 阀控铅蓄电池对充电和放电的基本要求 27 2.4.1 氧循环基本原理 28 2.4.2 贫液技术 28 2.4.3影响氧复合的主要因素 29 2.4.4 阀控铅蓄电池的寿命和失效模式 31 2.4.5 对充电的基本要求 37 2.5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对充电和放电的基本要求 38 2.5.1充电特性曲线 38 2.5.2 记忆效应 38 2.5.3 对充电和放电的要求 39 2.6 锂离子蓄电池对充电和放电的基本要求 40 2.6.1 充电特性 40 2.6.2 放电特性 41 2.6.3 温度特性 42 2.6.4 对充放电的要求 42 2.7 蓄电池充电控制方法 43 2.7.1 充电特性曲线的分类 43 2.7.2 蓄电池充电特性的分类 43 2.7.3 基于单体电池充电控制方法 44 2.7.4基于端电压的充电方法及适用范围 46 2.7.5 基于极端单体电池充电方法及适用范围 52 2.7.6 基于极端单体电池充电设备 55 2.8 蓄电池放电控制技术 57 2.8.1 基于极端单体电池放电控制方法 58 2.8.2 基于端电压放电控制方法 58 2.8.3 基于极端单体电池放电控制方法 59 2.9 蓄电池的运行模式 60 2.9.1 循环充放运行模式 60 2.9.2 连续浮充电运行模式 61 2.9.3 非连续浮充电运行模式 61 2.10 蓄电池的成组—串联和并联 62 2.10.1蓄电池组的串联 64 2.10.2 蓄电池组的并联 64 第3章 、蓄电池储能电源系统 66 3.1 蓄电池储能电源系统的组成 67 3.2 蓄电池管理系统(BMS) 67 3.2.1研究蓄电池管理系统目的 71 3.2.2蓄电池管理研究的目标 71 3.2.3管理系统的组成 71 3.2.4蓄电池监测电路 73 3.3充电控制电路和对充电设备的要求 76 3.4放电控制电路和对用电设备的要求 77 3.5阀控铅蓄电池储能电源系统对充电设备的要求。 78 3.6 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储能电源系统对充电设备的要求 79 3.7 锂离子蓄电池储能电源系统对充电设备的要求 80 第四章 蓄电池储能电源系统行业基础标准 83 4.1 概述 83 4.1.1 蓄电池储能电源系统标准化工作的现状 84 4.1.2 标准的判断标准 86 4.1.3 关键技术 87 4.1.4 欧洲标准关于电动汽车充电的规定 88 4.1.5 美国标准关于电动汽车充电的规定 88 4.1.6日本标准中关于充电方法的规定 89 4.1.7 我国关于电动汽车充电方面的标准 89 4.1.8 现有标准的关联 93 4.1.9 标准采用充电技术和通讯协议 94 4.2 《行业基础标准》的组成 95 4.3 《行业基础标准》的主要内容 97 4.4 主要技术特点 98 4.4.1采用了基于极端单体电池充放电技术 98 4.4.2 解决了与现有标准兼容的技术问题 99 4.4.3 采用额定能量(Wh)为蓄电池模块和总成的基本性能指标 101 4.4.4实现了不同体系蓄电池的兼容问题 102 4.4.5 实现了蓄电池管理系系统以管理为核心 102 4.4.6采用了数字和模拟互为安全冗余的单体蓄电池监测技术 102 4.4.7 满足不同产品要求的多种系统组成方案 103 4.4.8.1一致性指数(C)和表示方法 108 一致性指数表示方法: 109 4.4.8.2 极差系数Vj 109 4.4.8.3 标准差系数δ 109 4.4.8.4 标准差系数代码 109 4.5.8.5一致性实验方法 110 1、实验系统 110 2、 被试电池状态要求 111 4.5 行业基础标准的作用和意义 112 第5章、锂离子等新型蓄电池储能电源系统接口和通讯协议; 114 5.1、概述 114 5.2、通信接口和通讯协议 114 5.2.1 概述 114 5.2.1.1 预定义主/从连接组 115 5.2.2 蓄电池总成内部接口和通讯协议 117 5.2.3 充放电接口和通讯协议 119 5.2.3.3.1 通用充电接口与标准型和均衡型蓄电池总成的连接 121 5.2.3.3.2通用充电接口与标准型和均衡型蓄电池模块的连接 121 5.2.3.3.3 通用充电接口与基本型蓄电池模块的连接 122 5.2.3.3.4 通用充电接口与基本型蓄电池总成的连接 122 5.2.3.3.5 通用充电接口与外置式I/O型蓄电池模块和总成的连接 123 5.2.3.5.1 I/O充电接口与外置式I/O型蓄电池总成和模块的连接 124 5.2.3.5.2 I/O充电接口与内置式I/O型蓄电池模块和总成的连接 125 5.2.4 用户接口和通讯协议 125 5.2.5 蓄电池总成监控接口和通讯协议 126 5.2.6 充电机(站)监控接口和通讯协议 126 5.3 电路接口和电路接口协议 127 5.3.1 概述 127 5.3.2 充放电控制接口电路和接口协议 127 5.3.3 充电导引接口电路和接口协议 131 5.3.4 I/O接口电路协议 133 5.3.4 I/O电路接口 134 5.3.4.1 I/O充电接口与外置式I/O型蓄电池总成和模块的连接 134 5.3.4.2 I/O 充电接口与内置式I/O型蓄电池模块和总成的连接 134 第6章 蓄电池储能电源系统 136 6.1 铅蓄电池储能电源系统 136 6.2阀控铅蓄电池储能电源 137 6.3 锂离子蓄电池在电动自行车上的应用 137 6.4 锂离子蓄电池在低速电动车上的应用 139 6.5 锂离子蓄电池在UPS电源上的应用 141 6.6 锂离子蓄电池在通信电源上的应用 142 6.7 电动汽车用蓄电池储能电源系统和动力集成系统 143 6.8 兆瓦级储能电站用蓄电池储能电源系统 149 6.8.1 概述 149 6.8.2 我国当前的大规模储能技术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是: 152 6.8.3各种储能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153 6.8.4 锂离子蓄电池应用于兆瓦级储能电源的技术关键 155 参考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 公告(2011J 13号 2、 EN 1986-1:1997 电动道路车辆 能量特性量 第1部分 纯电动汽车 摘录 3、 ETA-HTP008:2001 电池充电 摘录 4 ETA-HPT0012:2001 电动汽车车载电池能源管理系统( BEMS)评估 摘录 5 EN 13447:2001 欧洲标准电驱动道路车辆 术语 EN 13447:2001摘录 6、JEVS D 705 1999 《电动汽车用密封型镍氢电池的容量试验方法》 摘录 7、《电动汽车传导充电 充电连接装置 第1部分 通用要求》征求意见稿 8、《电动汽车传导充电 充电连接装置 第3部分 直流充电接口》征求意见稿 9 《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通信协议》征求意见稿
数据中心规划与运维管理电源系统工程师培训课程
主讲:尼米智
1、课程背景: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各个行业急需机房的运维、管理、规划、设计等高素质人才。数据中心规划与运维管理培训被列入中共中央《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全国各省市人事厅、信息产业厅均已出台相关认可政策。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金融机构、通讯运营业和企业开始追求运营效率与业务能力。业务对IT技术的依赖程度越强,对IT基础保障设施——机房的安全性和可用性要求就越高。因此,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规划、设计与运维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亟需高素质的规划、设计与运维管理人才。 信息资源规划及数据标准化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数据中心建设是电子政务和企事业信息化发展到中高级阶段的关键性工程。经过多年应用和实践,我国信息化专家及其研发团队所创立的一整套信息资源规划与数据中心建设的理论方法、标准规范和支持工具,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已越来越多地得到实践的验证。 为进一步帮助企事业单位培养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按照《北京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战略部署,依据《北京市十大高精尖产业登记指导目录(2018年版)》围绕首都十大高精尖产业,北京电源行业协会将围绕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立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需求导向、结果导向,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全面落实培训信息公开化、培训项目目录化、培训评价即时化、培训资源集成化、资金使用有效化的要求,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促进企业、人才和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力争在短时间内,在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科技服务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智能装备、节能环保、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高精尖产业形成新的优势人才群体,为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为了推广数据中心机房电源系统及技术应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更新机房电源系统知识,经工业和信息化部知识更新工程办公室(工信知办【2010】002号)、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工信人才【2010】55号)批准,协会联合举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电源系统工程师——数据中心规划与设计培训班,并启动长期电源系统工程师系列培训工程项目计划。 我会拥有多位专家参与了国标的编写与修订工作,机房规划设计电源系统工程师培训是面向计算机机房用户、机房设备商、机房工程商的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培训项目。为使广大机房用户、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及系统集成商等相关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准确把握新旧标准的内容调整;了解新技术和发展趋势,打造可在线扩容的新型数据中心,我会将面向全国各数据中心机房用户、规划设计单位、工程商、集成商招收学员。 通过培训必定会使学员的规划、设计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2、培训对象 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主管领导;信息中心负责人、技术骨干和业务骨干人员;相关行业的IT集成商中高层管理人员和系统分析设计人员等。 3、培训方式 培训课程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相关基础知识培训,采用函授、网络培训方式。学时为120小时。 主要内容:了解机房设计新概念及容量需求分析结构、特点及性能;熟悉机房设计使用维护要求;电源系统集成相关的电力、电子、自动控制技术知识。解决项目规划、业务梳理及流程优化、消除“信息孤岛”、进行软件选型及数据标准化建设等疑难问题,化解信息资源整合、应用系统集成和数据中心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方法和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 第二部分:数据中心电源系统技术培训,采用面授和研讨的培训方式,学时为40小时。 主要内容包括: (1)信息资源规划与信息资源整合技术的发展趋势 (2)信息资源规划项目组织实施与行业成功案例介绍 (3)需求分析知识和技术方法(指导正确理解与把握业务需求) (4)系统建模知识和技术方法(指导信息化建设中的科学选型) (5)大型复杂系统(数据中心)的总体设计方法及数据标准化 第三部分:考核阶段。 培训考核包括结业设计和考试两部分,共10小时 采用开卷的方式,结合工作实践,完成一个典型设计(8小时),对相关知识进行书面考试(2小时)。 通过以上三阶段学习,对顺利完成结业考核的,颁发相关资质证书。未通过考核的,提供一次免费复训。 4、培训的性质和特点 (1)培训性质: 本培训是依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具体领导下,启动的长期数据中心规划与运维管理电源系统工程师培训体系项目,面对能源、交通、通讯等产业中数据中心电源系统工程在职技术培训和在校及待就业毕业生就职前专业技术培训。 (2)培训特点: ① 高端优质课程:针对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和中高端管理技术人员设置内容,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国家培训和工程师证书; ② 内容新颖科学:所学的需求分析、软件选型、系统优化等内容是信息化建设人员急需更新的技术知识,教材采用《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认可度高; ③ 教学注重实用:采用“专家主讲,辅导练习,交流答疑”的方法教学(建议自带电脑),并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 5、培训方法 培训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在职培训。培训对象为能源、交通、通讯、工业等领域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军工、军队,已经具有相关基础知识的从事机房数据中心研究的在职工程技术人员及技术管理人员,及准备从事上述工作的人员,以技术提升及为企事业单位培训紧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主要目的。 第二类:为在校和待就业大专学毕业生专业职能技术培训。培训的目的是系统学习 机房数据中心应用和系统集成相关基础知识,和电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研究基本技能培训,拓展就业空间。 培训采用函授教学和面授相结合。相关基础知识课程采用函授、网上教学的方法,教学时间不少于120学时。机房数据中心电源系统技术课程,采用集中面授的方法培训,教学时间不少于40学时。培训考核为10学时,其中结业设计8学时,考试2学时。 6、证书发放 (1)由培训机构颁发“北京市高精尖产业技能提升培训项目机房数据中心电源系统工程结业证书”。 证书主要内容:学员XX,性别X,于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在中国(北京)电源行业培训中心参加北京市高精尖产业技能提升培训机房数据中心电源系统工程项目学习,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准予结业; (2)由北京电源行业协会培训机构颁发“电源系统工程师证书”(工信部人才中心批准)。 证书主要内容:学员XX,性别X,于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在中国(北京)电源行业培训中心参加北京市高精尖产业技能提升培训机房数据中心电源系统工程项目学习,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具备电源系统工程知识和技能水平,特颁此证。 (工业和信息化部知识更新工程办公室(工信知办【2010】002号)、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工信人才【2010】55号)批准并启动长期电源系统工程师系列培训工程项目计划)
高频机型UPS技术及应用
主讲:王其英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高频机型UPS是UPS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第一节 高频机型是UPS的发展方向 第二节 高频机型UPS产品市场现状与展望 第三节 工频机型UPS与高频机型UPS 第四节 高频机型UPS的技术发展 第五节 工频机型UPS与高频机型UPS的效率比较 第六节 高频机型UPS与工频机型UPS原理及优劣势分析 第七节 三菱电机为什么淘汰大功率工频12脉冲UPS 第二章 高频机型UPS的电路结构 第一节 高频机型UPS的原理与发展方向 第二节UPS的IGBT整流技术 第三节 高频机型UPS的IGBT整流器可靠性分析 第四节 高频机型UPS的新技术 第五节 无输出变压器型UPS技术 第六节Delta变换器在高频机型UPS中的应用 第三章 高频机模块化UPS 第一节 多制式模块化绿色UPS技术 第二节 标准化促进模块化UPS快速发展 第四章 高频机型UPS的应用 第一节 海南某数据中心机房规划与设计 第二节 山特ARRAY3A3辽宁广电监测中心方案 第三节 在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生产线一期扩容项目中的应用 第五章 高频机型的设计、制造及应用实例 第一节 电气化铁路专用在铁路信号供电中的应用 第二节 数据中心机房供电系统的全新安全及节 能设计 第三节 高频机铁路信号可靠供电 第四节 节 能型雷达站的电源子系统设计与设备选型方法 附录 部分高频机型用户及容量